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从知识鸿沟到技术鸿沟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技术发展得太快,超出了他们追踪和学习的能力,甚至让他们有一种被社会遗弃的感觉。 众多文献研究表明,媒介是人们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不同的媒介在传达信息的能力方

技术发展得太快,超出了他们追踪和学习的能力,甚至让他们有一种被社会遗弃的感觉。

众多文献研究表明,媒介是人们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不同的媒介在传达信息的能力方面可能存在着某些差异,这也是麦克卢汉视野之下冷媒介和热媒介的差异问题。同时,不同的受众在获取媒介信息方面的能力也存在巨大差异,因而也就导致了所谓的知识鸿沟,也就是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虽然知识的分享会带来价值的增值,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充分地共享这些知识,毕竟他们受限于媒介、环境等等因素。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知识鸿沟开始被数字鸿沟所取代,或者说知识鸿沟开始演化为数字鸿沟,因为小到个体,大到国家,在拥有和使用信息网络技术方面存在着差别,这就导致了信息的传播和扩散会出现裂痕,甚至是中断,进而加剧贫富分化。

近年来让这个问题更加恶化的是技术鸿沟的出现,因为一切皆媒,而且各种媒介都是人的身体的延伸,这也就有了所谓的身体媒介的探讨。从这个角度来说,技术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科技产品,还有它负载着的更多无形且不可见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和使用才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接近技术,享受技术带来的巨大成果和益处。此外,科技产品本身也成为传播信息的一种媒介,只有用户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种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技术才能够真正地为我所用。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技术鸿沟存在于不同的群体之间,甚至是不同地区之间,这里笔者可以用自己的实际经历为例进行简单的阐述。

笔者出生于河北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沟,如今那里生活的大部分都是老人了,而且不足30口人。当我们在大城市里用手机支付点外卖、扫码骑车、预订火车票或者机票的时候,老家的人却仍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些大城市中时髦的“玩意儿”对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甚至时至今日,老家那个山沟依然没有自来水,没有有线电视,没有柏油路,也没有稳定的通信信号,那里似乎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如果说连最基础设施都不具备的话,何谈让更多的技术普惠他们,这样的技术鸿沟并不是光靠提供知识就能够弥合的。当然,笔者也给家中的父母添置过部分家用电器,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如何使用,有时候我只能在遥远的北京隔空打电话指挥他们使用。

作为一个聚焦于科学普及的研究人员,笔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普及、技术的推广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有着什么样的益处,也深刻地体会到科学和技术的巨大优势,但是我更深刻地明白打通科学普及的最后一公里有多么不容易,因为这不仅仅涉及知识传播本身的问题,更多地要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完备、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以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坚持。

我们在各种科技相关的报道上经常会见证各种黑科技的诞生和问世,而且会在朋友圈中经常转发相关新闻,并且对这些黑科技表达欢欣鼓舞的情绪。但实际上这些高精尖的技术仍然只隶属于部分群体,技术鸿沟在不同的人群之间仍在扩大。在万物皆媒,身体也成为一种媒介的时代,如何让技术鸿沟扩大的趋势有所减缓甚至发生逆转,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

我国公众向来对科技的发展持有积极乐观的支持态度,这在历次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中都有所体现。但同时也有国外的相关文献显示,在对科技发展持消极或者悲观看法的公众中,技术鸿沟是一大原因,他们觉得技术发展得太快,超出了他们追踪和学习的能力,进而让他们有一种被社会遗弃的感觉和屈辱感。这恰恰也说明了,“我们对科学知识和进步的追求可能会忽视公共安全,我们的创新能力越来越超过了相关专家处理相关风险的专业知识”。就此而言,NBIC(纳米、生物、信息和气候变化)汇聚技术的发展更是如此吧。

技术发展得太快,超出了他们追踪和学习的能力,甚至让他们有一种被社会遗弃的感觉。众多文献研究表明,媒介是人们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不同的媒介在传达信息的能力方面可能存在着某些差异,这也是麦克卢汉视野之下冷媒介和热媒介的差异问题。同时,不同的受众在获取媒介信息方面的能力也存在巨大差异,因而也就导致了所谓的知识鸿沟,也就是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虽然知识的分享会带来价值的增值,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充分地共享这些知识,毕竟他们受限于媒介、环境等等因素。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知识鸿沟开始被数字鸿沟所取代,或者说知识鸿沟开始演化为数字鸿沟,因为小到个体,大到国家,在拥有和使用信息网络技术方面存在着差别,这就导致了信息的传播和扩散会出现裂痕,甚至是中断,进而加剧贫富分化。近年来让这个问题更加恶化的是技术鸿沟的出现,因为一切皆媒,而且各种媒介都是人的身体的延伸,这也就有了所谓的身体媒介的探讨。从这个角度来说,技术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科技产品,还有它负载着的更多无形且不可见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和使用才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接近技术,享受技术带来的巨大成果和益处。此外,科技产品本身也成为传播信息的一种媒介,只有用户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种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技术才能够真正地为我所用。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技术鸿沟存在于不同的群体之间,甚至是不同地区之间,这里笔者可以用自己的实际经历为例进行简单的阐述。笔者出生于河北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沟,如今那里生活的大部分都是老人了,而且不足30口人。当我们在大城市里用手机支付点外卖、扫码骑车、预订火车票或者机票的时候,老家的人却仍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些大城市中时髦的“玩意儿”对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甚至时至今日,老家那个山沟依然没有自来水,没有有线电视,没有柏油路,也没有稳定的通信信号,那里似乎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如果说连最基础设施都不具备的话,何谈让更多的技术普惠他们,这样的技术鸿沟并不是光靠提供知识就能够弥合的。当然,笔者也给家中的父母添置过部分家用电器,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如何使用,有时候我只能在遥远的北京隔空打电话指挥他们使用。作为一个聚焦于科学普及的研究人员,笔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普及、技术的推广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有着什么样的益处,也深刻地体会到科学和技术的巨大优势,但是我更深刻地明白打通科学普及的最后一公里有多么不容易,因为这不仅仅涉及知识传播本身的问题,更多地要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完备、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以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坚持。我们在各种科技相关的报道上经常会见证各种黑科技的诞生和问世,而且会在朋友圈中经常转发相关新闻,并且对这些黑科技表达欢欣鼓舞的情绪。但实际上这些高精尖的技术仍然只隶属于部分群体,技术鸿沟在不同的人群之间仍在扩大。在万物皆媒,身体也成为一种媒介的时代,如何让技术鸿沟扩大的趋势有所减缓甚至发生逆转,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我国公众向来对科技的发展持有积极乐观的支持态度,这在历次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中都有所体现。但同时也有国外的相关文献显示,在对科技发展持消极或者悲观看法的公众中,技术鸿沟是一大原因,他们觉得技术发展得太快,超出了他们追踪和学习的能力,进而让他们有一种被社会遗弃的感觉和屈辱感。这恰恰也说明了,“我们对科学知识和进步的追求可能会忽视公共安全,我们的创新能力越来越超过了相关专家处理相关风险的专业知识”。就此而言,NBIC(纳米、生物、信息和气候变化)汇聚技术的发展更是如此吧。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信息》 网址: http://www.zgkjxx.cn/qikandaodu/2020/0713/381.html



上一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下一篇:路在脚下,梦在前方 ——迈向中国科技智库建

中国科技信息投稿 | 中国科技信息编辑部| 中国科技信息版面费 | 中国科技信息论文发表 | 中国科技信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