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黎乐民:《中国科学》要成为展示中国科技发展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20年是《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创刊70周年,我们特别策划了“我与《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系列访谈,邀请曾经关心指导或亲身参与“两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管理者、科学家

2020年是《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创刊70周年,我们特别策划了“我与《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系列访谈,邀请曾经关心指导或亲身参与“两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管理者、科学家、作者和读者等回顾期刊发展历史,同时展望未来,提出期望和要求。

使命历久弥坚,同心砥砺前行,“两刊”将以70年作为新起点,继往开来,实现更大飞跃。

黎乐民,1935年出生,物理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早期研究方向为络合物化学和萃取化学,后期主要从事量子化学和理论无机化学研究。1996~2002年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联合编委会编委,2002~2007年任《中国科学B辑:化学》执行副主编,2008~2012年担任《中国科学:化学》主编。

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简称“两刊”)创刊70周年之际,我们专访了黎乐民院士,与他一起回顾了《中国科学:化学》独立办刊的历史、其担任主编期间的工作情况与收获,并对其一直深耕的量子化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进行了探讨。

黎乐民院士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了解、参与《中国科学》工作的?

黎乐民:《中国科学》最早是一本刊,早期采用的是中、外文部分对照发表的模式。我有具体印象的是20世纪60年代我还是研究生的时候,中文文章选一部分翻译成外文发表。当时《中国科学》的外文文章实际上代表了国内基础科研成果的最高水平。到20世纪70年代末,有一部分文章是只发表中文,不发表外文了,或者反之。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也就是国内开始关注SCI影响因子指标的时候。为了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国科学》英文刊申请进入了SCI,中英文刊就慢慢分离,但也有部分文章对照发表。

随着学科的发展和投稿量的增加,《中国科学》开始不断分刊,化学辑在1996年独立成刊,我受邀成为“两刊”联合编委会编委。2002~2007年,周光召先生担任“两刊”总主编,化学辑的执行主编是徐光宪先生,我当时担任执行副主编。2008年“两刊”改革启动,明确了中英文独立办刊,各辑单独成立了编委会,我开始担任《中国科学》化学辑主编。2010年,英文刊的刊名也从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Chemistry改为现刊名Science China Chemistry。

您是化学辑中英文分刊后的第一任主编,当时期刊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发展中有哪些困难?

黎乐民:那个时期,中文刊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稿源不足。虽然中国强大了,世界上学中文的人也越来越多,但中文要想同英语一样成为国际通用的语言,一段时期内还做不到。因此即使中文刊进入SCI,主要读者还是华人,传播范围受限的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当时曾有人提出索性不办中文刊了,但我们觉得还是应该办下去,毕竟华人更容易吸收以母语发表的成果。周光召先生提出了一个指导性意见:中文刊还是要继续办,以刊登评述性文章为主,研究论文为辅,主要起到一个引导学科发展方向的作用。我们当时遵循了周光召先生的办刊思路。通过报道国内科研实力较强的机构的学术成果,对国内其他科研机构起到指导作用。另外,我们通过报道化学领域重要事件,如出版重点院校的校庆和院庆专刊、著名化学家祝寿专刊、重要学术会议专刊等形式,在增加稿源的同时,也提升了文章质量。

英文刊的困难主要是受SCI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IF)的冲击比较大。那时,化学辑的影响因子还不到1,科研评价体系的导向又很看重这个指标,所以虽然期刊不缺来稿,但高质量的稿件不多。我很高兴地看到,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目前在人才和项目评审中正逐渐淡化IF的作用。比如评选院士时,不再只重视论文数量及其发表刊物IF高低,只要求提交10篇能代表候选人水平的文章就可以,这对于期刊的发展是一件好事。另外,直到现在,英文刊还是需要跟Springer等合作,其实国内期刊何尝不想自己办,但确实困难较大。其中,构建刊物平台十分关键。构建一个平台的架子容易,但是要想把平台做好,要让大家用起来方便,是一个精雕细刻的大工程,企业需要巨大的投入才行。

您认为自己担任主编期间,是否或者哪些方面实现了您当初的预期?

黎乐民:当时刚独立分刊,英文刊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让这个刊在一定的规范下有序地运转,并得到科研人员的认同。这个目标很顺利地实现了。另外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提升期刊影响力。但由于评价体系的影响,当时学术界对国内期刊的重视程度不够,实现这个目标困难很大。当时其实有一种意见是大幅减少文章数量,只发热点领域文章,让IF迅速升上去。但我觉得这种做法不好,我认为Science China Chemistry还是应该尽量反映国内化学领域整体的发展情况。这样坚持的结果,一方面是刊载内容量较大使杂志社经营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是期刊的学术指标没有快速地大幅上升,尽管完成了预期指标任务。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认为当初这样选择是正确的。期刊影响力得以稳步发展,同时读者、作者群体也逐步扩大.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信息》 网址: http://www.zgkjxx.cn/zonghexinwen/2020/1028/1134.html



上一篇:金融街论坛 | 《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重磅发
下一篇:科技创新成就中国梦

中国科技信息投稿 | 中国科技信息编辑部| 中国科技信息版面费 | 中国科技信息论文发表 | 中国科技信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