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科技信息》栏目设[05/29]
- · 《中国科技信息》数据库[05/29]
- · 《中国科技信息》收稿方[05/29]
- · 《中国科技信息》投稿方[05/29]
- · 《中国科技信息》征稿要[05/29]
- · 《中国科技信息》刊物宗[05/29]
R-TECH告诉你,为什么市场还需要上汽R汽车?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3月18日,上汽R汽车在深圳举行“R品牌共创者生态大会”,正式发布全新R-TECH技术品牌以及战略车型ES33,将于2022年下半年全球上市。 在本次共创者生态大会上,R汽车与Luminar、采埃孚、
3月18日,上汽R汽车在深圳举行“R品牌共创者生态大会”,正式发布全新R-TECH技术品牌以及战略车型ES33,将于2022年下半年全球上市。
在本次共创者生态大会上,R汽车与Luminar、采埃孚、英伟达、腾讯智慧出行、微软、华为、斑马智行、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京东方、奥动新能源等头部企业,组建共创者战略联盟,联手打造“智能数字产品”。
何为R-TECH 高能智慧体
R-TECH是上汽R发布的全新技术品牌,历时5年研发,总投入超200亿元,汇聚全球顶尖软件和硬件科技,包括全栈自研的高阶智驾方案PP-CEM。基于“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汽车”的理念孵化而成的R-TECH,核心特点是“硬件可插可换可升级,软件可买可卖可定义,电池可充可换可升级”。
在智能驾驶层面,上汽R采用了自研的高阶智驾方案PP-CEM,构建了全天候、全场景、超视矩、多维度的“六重融合式感知体系”。
首先,上汽R将全球首发量产Luminar激光雷达。相较于常规的激光雷达,Luminar激光雷达能生成最精细的三维立体点云信息,使用符合人眼安全的1550nm光源(905nm波长激光雷达价格更低,但高功率运行时会对人眼有损伤),探测距离高达到500米,超300线,处于目前业内最顶尖的水平。不同于当前Robotaxi车身上常见的激光雷达装置,Luminar激光雷达将无缝集成于电动汽车的车顶线中,如同象征车辆安全性和驾驶自动化的皇冠。
其次,在毫米波雷达的部分,R汽车将搭载中国首发PREMIUM 4D成像雷达。和常规的毫米波雷达相比,4D成像雷达具备测高能力,并且精度提升了一个数量级。根据测试,使用PREMIUM 4D成像雷达的车辆,可以探测到140米以外的可乐罐。
此外,R汽车还将率先量产应用英伟达NVIDIADRIVE AGX OrinTM超强算力芯片,拥有500至1000+TOPS的算力,配合全栈自研的超级环境模型算法,实现感知即融合,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的世界观,帮助人和车做出准确的判断、预测和规划,将智能驾驶的安全性提升至全新高度。
对于当下热门的智能座舱,“R-TECH高能智慧体”将智能座舱的定义权彻底地交还给了用户。“R-TECH高能智慧体”搭载上汽零束自研开发的基于SOA云管端全栈软件平台,能够做到AIoT智能硬件的“即插即用”与拓展升级,为用户带来“千车千面”的个性化智能座舱体验,让用户能够像“拼乐高一样玩车”打造智能移动空间。
作为R品牌的扛鼎之作,ES33是基于R-TECH高能智慧体打造的首款智能汽车。对于此款产品,上汽集团副总裁、乘用车公司总经理杨晓东寄予厚望:“上汽R品牌不惧苹果造车,ES33将诞生在上海临港全球高端数字化工厂,将采用一套激光雷达、4D成像雷达、5G-V2X、高精地图、视觉摄像头、超声波雷达组成的六重感知系,于明年下半年全球上市。”
发布会上,R汽车给出了“动力电池永不自燃”的承诺。
据悉,R汽车基于航空级标准,能够实现L0级别零热失控管理,将电池包因电芯问题导致的热失控概率控制在无限接近于零的范围内,做到永不自燃。
此外,R汽车给出了“可充、可换、可升级、可互充”的多种补能方式,能充电、能换电、电池包可升级、还可实现车与电网的双向互动,并提供车电分离模式,降低购车门槛。同时,R汽车还将积极探索“车边充电”服务,中心城区的用户在1公里的范围之内就能找到R汽车APP接入的公共充电桩。未来,R汽车也将适时引入自动补给机器人,并落地2分钟快速换电服务。
后来者上汽R汽车
在智能化趋势愈发明确的背景下,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四化”的浪潮下传统车企纷纷开启转型之路,上汽于去年5月推出了全新纯电高端品牌R汽车,进军汽车智能化领域,并视之为重要战略方向。
作为一位后起之秀,面对特斯拉、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R汽车该如何应对?市场还需要一个R汽车吗?
在杨晓东看来,多品牌并不是一个问题,“电动智能汽车的市场目前仍是一片蓝海,现在的品牌并不多,传统和创新的跑道都要占据。”
造车新势力大多是通过主打智能化、科技配置等方面与传统车企的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从而带来比传统燃油车更便利和更先进的用车体验,最终实现弯道超车。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信息》 网址: http://www.zgkjxx.cn/zonghexinwen/2021/0322/1597.html
中国科技信息投稿 | 中国科技信息编辑部| 中国科技信息版面费 | 中国科技信息论文发表 | 中国科技信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