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科技信息》栏目设[05/29]
- · 《中国科技信息》数据库[05/29]
- · 《中国科技信息》收稿方[05/29]
- · 《中国科技信息》投稿方[05/29]
- · 《中国科技信息》征稿要[05/29]
- · 《中国科技信息》刊物宗[05/29]
考古黑科技|一场考古开了15次专家咨询会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34年前,为了与烧砖取土的广汉村民抢时间,考古人员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争分夺秒完成了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发掘。老照片里,为免压坏文物,派体重更轻的女队员下坑清理;
34年前,为了与烧砖取土的广汉村民抢时间,考古人员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争分夺秒完成了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发掘。老照片里,为免压坏文物,派体重更轻的女队员下坑清理;青铜大立人出土时,只能多人合作一起人肉抱出坑外。
资料图
34年后,三星堆祭祀区重启对新发现的3号坑至6号坑的发掘,再也不是当年夜以继日地紧张和小米加步枪的困窘。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预案层层审批完善、各种高科技设备充实发掘到研究环节,全国34家科研单位集体攻关……
“这不像是考古,更像是一次多兵种集团作战。”业内专家点赞。走进考古发掘现场,感受道的便是这次即使在全世界也并不多见的世纪考古大发掘。
三星堆祭祀区发掘现场,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考古大棚将祭祀区围得严严实实。放眼望去,大棚内6座新发现的祭祀坑每座均搭建了单独的工作舱,这里的温度和湿度完全可控,将最大程度保护脆弱的出土文物。
祭祀坑一侧,是6座文保实验室和考古工作室。此次发掘肉眼几不可见的丝织物痕迹、碳化稻、竹和阔叶林树种等遗存,便是在这里被各种高新仪器辅助考古人员找到。
“现在的工作条件,简直和我们当年是天壤之别。”曾主持发掘过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领队陈显丹表示。
“这次考古,我们的目标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诸多学术问题。”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介绍。为此,这次发掘更像是一次严谨的实验室考古,除了发掘,文物的分析检测、保护处理、研究复原等工作都将囊括其中,为后续的研究以及文物展陈等留存更多信息。
自2019年12月三号坑发现以来,相关专家咨询会就开了15次。
2020年9月,在广汉举行了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咨询会。来自国内考古界的权威专家纷纷发言,句句直言重点,“未来的发掘一定要以最细致的方法进行解剖,不放过一个最小的文物。”“既在宏观上要搞清楚祭祀区的性质,微观上也要有发现漆木器或者丝绸后的文物保护预案”……最后,还形成了专家意见书面版。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制作的《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方案》,厚达40多页。在上报国家文物局之前,很多重要方案要先经过专家论证、签字同意后,才最后确定。
“比如祭祀坑会出土大量容易破损的器物,如烧过的青铜器、玉石器等等,我们发掘前也怀疑可能会出现丝织品的残痕,或者青铜器上有彩绘。这些都需要在发掘过程中提供现场保护,就涉及到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要齐步走的问题。”
不仅如此,这次考古还“带着问题搞发掘”。祭祀坑究竟怎么形成的?它究竟是祭祀坑还是器物埋藏坑?祭祀坑都有哪些祭品?种种疑问,都需要提前根据问题做好相关前期准备,设计专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采样预案,以便在发掘中逐一实施。
至于文物保护,更是对可能出土的文物类别分别预设了不同保护预案。
“比如祭祀坑如何保护,就会涉及到确保遗址本体不会因为干燥出现粉化、皲裂、垮塌。”考古院文保中心主任谢振斌介绍。每个祭祀坑单独搭建考古平台,除了便于开展发掘,也是为了尽量让文物出土环境保持与出土前一致。
考古舱以隔热防紫外线双层玻璃修建封闭,平台内安装了温湿度调控设备,能够确保该区域温度控制在20至25度左右,湿度波动不超过5%。而出土文物的保护预案,就分别按金器、青铜等不同类别做了10份,有的放矢争取能够应对各种情况。
(来源:川观新闻)
【来源:成都科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信息》 网址: http://www.zgkjxx.cn/zonghexinwen/2021/0325/1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