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考古黑科技|一场考古开了15次专家咨询会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4年前,为了与烧砖取土的广汉村民抢时间,考古人员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争分夺秒完成了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发掘。老照片里,为免压坏文物,派体重更轻的女队员下坑清理;

34年前,为了与烧砖取土的广汉村民抢时间,考古人员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争分夺秒完成了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发掘。老照片里,为免压坏文物,派体重更轻的女队员下坑清理;青铜大立人出土时,只能多人合作一起人肉抱出坑外。

资料图

34年后,三星堆祭祀区重启对新发现的3号坑至6号坑的发掘,再也不是当年夜以继日地紧张和小米加步枪的困窘。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预案层层审批完善、各种高科技设备充实发掘到研究环节,全国34家科研单位集体攻关……

“这不像是考古,更像是一次多兵种集团作战。”业内专家点赞。走进考古发掘现场,感受道的便是这次即使在全世界也并不多见的世纪考古大发掘。

三星堆祭祀区发掘现场,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考古大棚将祭祀区围得严严实实。放眼望去,大棚内6座新发现的祭祀坑每座均搭建了单独的工作舱,这里的温度和湿度完全可控,将最大程度保护脆弱的出土文物。

祭祀坑一侧,是6座文保实验室和考古工作室。此次发掘肉眼几不可见的丝织物痕迹、碳化稻、竹和阔叶林树种等遗存,便是在这里被各种高新仪器辅助考古人员找到。

“现在的工作条件,简直和我们当年是天壤之别。”曾主持发掘过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领队陈显丹表示。

“这次考古,我们的目标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诸多学术问题。”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介绍。为此,这次发掘更像是一次严谨的实验室考古,除了发掘,文物的分析检测、保护处理、研究复原等工作都将囊括其中,为后续的研究以及文物展陈等留存更多信息。

自2019年12月三号坑发现以来,相关专家咨询会就开了15次。

2020年9月,在广汉举行了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咨询会。来自国内考古界的权威专家纷纷发言,句句直言重点,“未来的发掘一定要以最细致的方法进行解剖,不放过一个最小的文物。”“既在宏观上要搞清楚祭祀区的性质,微观上也要有发现漆木器或者丝绸后的文物保护预案”……最后,还形成了专家意见书面版。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制作的《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方案》,厚达40多页。在上报国家文物局之前,很多重要方案要先经过专家论证、签字同意后,才最后确定。

“比如祭祀坑会出土大量容易破损的器物,如烧过的青铜器、玉石器等等,我们发掘前也怀疑可能会出现丝织品的残痕,或者青铜器上有彩绘。这些都需要在发掘过程中提供现场保护,就涉及到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要齐步走的问题。”

不仅如此,这次考古还“带着问题搞发掘”。祭祀坑究竟怎么形成的?它究竟是祭祀坑还是器物埋藏坑?祭祀坑都有哪些祭品?种种疑问,都需要提前根据问题做好相关前期准备,设计专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采样预案,以便在发掘中逐一实施。

至于文物保护,更是对可能出土的文物类别分别预设了不同保护预案。

“比如祭祀坑如何保护,就会涉及到确保遗址本体不会因为干燥出现粉化、皲裂、垮塌。”考古院文保中心主任谢振斌介绍。每个祭祀坑单独搭建考古平台,除了便于开展发掘,也是为了尽量让文物出土环境保持与出土前一致。

考古舱以隔热防紫外线双层玻璃修建封闭,平台内安装了温湿度调控设备,能够确保该区域温度控制在20至25度左右,湿度波动不超过5%。而出土文物的保护预案,就分别按金器、青铜等不同类别做了10份,有的放矢争取能够应对各种情况。

(来源:川观新闻)

【来源:成都科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信息》 网址: http://www.zgkjxx.cn/zonghexinwen/2021/0325/1631.html



上一篇:华体科技投资成立新公司,经营范围含物联网技
下一篇: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师生让机器人在南曹乡小

中国科技信息投稿 | 中国科技信息编辑部| 中国科技信息版面费 | 中国科技信息论文发表 | 中国科技信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