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科技信息》栏目设[05/29]
- · 《中国科技信息》数据库[05/29]
- · 《中国科技信息》收稿方[05/29]
- · 《中国科技信息》投稿方[05/29]
- · 《中国科技信息》征稿要[05/29]
- · 《中国科技信息》刊物宗[05/29]
著名经济学家陈湛匀在复旦大学演讲指出:科技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021年3月28日,著名经济学家、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陈湛匀教授受邀出席了复旦大学新商业模式实战总裁高级研修班授课,并发表了“十四五规划下,新
2021年3月28日,著名经济学家、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陈湛匀教授受邀出席了复旦大学新商业模式实战总裁高级研修班授课,并发表了“十四五规划下,新机遇新布局”的主题演讲。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高管、董事长和总裁等,共聚参与了此次课程。演讲现场热情互动,气氛活跃,学员们表示对此次课程印象深刻,收获满满!
课程伊始,陈湛匀教授强调“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应积极把握双循环发展脉络,抢抓科技创新的新机遇。面对新冠疫情对全球的冲击、国际局势的动荡、全球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国家发展战略的新布局,陈湛匀教授认为科技创新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必选项。
(陈湛匀教授授课现场)
今年既是疫后经济恢复的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意义更加重大。从外部环境下看,受境外疫情的蔓延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未能全面打开国门,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出口需求恢复仍受到一定制约。从内部环境下看,消费成为增长的基础,而内需消费“精细化”,更加推动了中国“衣、食、住、行、康、乐”等各类消费与技术应用相结合。
陈湛匀教授提到,在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我国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力求把握新的发展机遇,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深度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擘画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
接着,陈湛匀教授分析道,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要稳健稳步避免风险。陈湛匀教授从经济视角和国际视野角度祥尽解析了当前中美之间复杂的关系。除此之外,陈湛匀教授还分析了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比如土耳其,这个被称作新兴经济体中的“新钻”国家,近日股市熔断,出现了货币大幅贬值,距经济萎缩仅一步之遥。土耳其虽表面繁荣,但其大兴土木、四面出击,实现火车和汽车生产国产化,却增加负债规模;土耳其采取“财富特赦法”,实现自由汇率,大量美元热钱跑到土耳其,加剧了土耳其的通货膨胀,土耳其央行大幅度提高利率,动用外汇储备干预,这又吸引了更多热钱到来,出现恶行循环。这种靠借债刺激发展,加上极其不稳定的体制,给土耳其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打击。
再诸如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进入加息周期以应对通货膨胀。新兴经济体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应吸取其经验,正确判断和把握未来的经济走势,稳健稳步发展。
(陈湛匀教授授课现场)
随后,陈湛匀教授继续谈到,聚焦科技创新是激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与创新强国相比,我国科技创新总体实力相对不足,未能全面摆脱对他国依赖。但其并不意味着我国没有弯道超车的机会。在十四五规划下,科技创新要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以此来推动上下游企业与科技创新配合的产业升级,实现国家高质量的发展。
其次,陈湛匀教授也提到数字中国的未来图景,科技创新驱动建设数字中国,推动数字产业化,数字化将进入与我们生活及生产应用场景的方方面面。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将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授课过程中,陈湛匀教授的种种新颖观点,得到了场上学员的纷纷赞好,并报以热烈掌声。
上海八颜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万海英课后发表感言:“陈湛匀教授今天的课程演讲,我听得激情澎湃,唯恐漏掉一个字。我感觉教授最厉害的地方是其“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功力。陈教授运用他创始的拟人化资本运营系统理论,从国际视野角度分析了中美关系、分析新兴经济体如土耳其、俄罗斯、巴西等,以及十四五规划下新机遇和新布局。整堂课下来,我收获满满。”
CHIna LATiamericano 公司副总裁汪敏课后亦感言:“给我启发最深刻的是陈湛匀教授所说的经济分析和最大的盈利模式是“利他”。而且,陈湛匀教授将经济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实事,说得如此活泼、有趣、实战,赞到词穷!若经济学都这么教,我也可以是学霸!”
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而去,在随后的课堂内外,企业家们不但学会了新知识,还增进了了解、收获友谊,相信这段经历将会成为彼此共同的无形财富。至此,陈湛匀教授的授课演讲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信息》 网址: http://www.zgkjxx.cn/zonghexinwen/2021/0329/1657.html
中国科技信息投稿 | 中国科技信息编辑部| 中国科技信息版面费 | 中国科技信息论文发表 | 中国科技信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